首页
中国食品网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陕西柞水:
 小木耳打造大产业 唱响山区致富歌

2020-04-23 15:36   浏览量:24333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本报记者  王京臣

  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在实地考察金米村产业扶贫成果时赞柞水木耳,使得柞水木耳成为“网红”。4月21日上午,“柞水木耳”在淘宝的搜索量达到了20万次,陕西柞水县当地的某淘宝助农店铺,平均10秒钟就有一笔木耳订单。柞水木耳有何特色?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如何?4月21日下午,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扩规模、重科研助力脱贫

  位于秦岭腹地的柞水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陕西深度贫困县,自陕西省“3+X”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柞水县坚持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来抓,启动实施了木耳产业“1153”计划和特色产业提升八大行动,将全县65%的贫困群众“镶嵌”在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木耳发展全产业链条上,使“小木耳”真正成为全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今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公告,陕西省29个贫困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柞水县便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柞水县坚持“扬长避短,差异发展,特色推进”的思路,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始种于明清时期的木耳传统优势,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品牌优势,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把木耳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木耳产业发展“1153”计划,即发展木耳1万亩、1亿袋、产量5千吨、产值3亿元。聚力扶持建成5条千万袋菌包生产线、1000个木耳吊袋大棚、42个百万袋木耳示范基地,全县木耳栽培规模达到8000万袋,形成了木耳产业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的发展格局。

  柞水县抢抓科技部定点帮扶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帮扶这一重大机遇,积极与陕西省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建成木耳研发中心和李玉院士工作站,成功引进培育“黑威15”等新优木耳品种和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菌品种,推广吊袋式、塔栽式等栽培新模式。同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木耳科普宣传120场次,实施木耳生产技术培训160场次,培养木耳科技从业人员50人,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围绕拓展木耳产业发展业态,柞水县加大力度丰富木耳产业发展内涵,累计投资2.45亿元,按照“门户区、示范区、观光区、生产区、加工区”5大功能区布局,建成总面积2800亩的木耳小镇,配套建设了木耳采摘园、木耳博物馆,吸引陕西秦峰、金鑫农业等1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小镇,推动木耳产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木耳小镇自建成以来,接受各级领导调研指导和企事业单位考察学习300余次,周末周日均吸引游客观光1000余人次,2018年通过国家3A级景区评定,成为商洛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

深加工、新机制共促增收

  柞水县深入推行“支部+‘三变’+集体经济+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培育中博、野森林等8家木耳龙头企业和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开发木耳挂面、木耳代餐粉等木耳深加工产品;建成了京东、淘宝柞水特色馆,在南京、西安设立了扶贫专柜。2018年柞水木耳成功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参展香港“创科博览”,入选“2019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最受南京市民欢迎的商洛农产品”,首批100吨木耳成功出口哈萨克斯坦,实现了柞水农产品出口零突破。

  柞水县坚持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两借两还”模式和“三资股份、租赁分包、产业领养、劳务用工、产品订单、开展服务”的木耳产业发展“六型联结”机制。大力推广“木耳保险”,全面防范木耳产业自然、生态和市场风险,确保群众产业发展利益不受损、能增收。目前,柞水县木耳产业实现了保险全覆盖,1262户贫困群众通过“两借两还”模式栽植木耳1400万袋,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3260户贫困群众通过“六型联结”模式人均实现收入1000元以上。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固本之基和关键之举;兴业才能富民,业旺才能强县。下一步,柞水县将紧扣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唱响柞水木耳品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制度体制、助力脱贫攻坚五个方面,找短板、补弱项,奋力打造中国木耳之乡、全国食用菌强县。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挂牌督战进行时
下一篇:年复合增速保持10%以上 火锅成为餐饮行业最大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