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食品网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徐岩,酒业发展研究执着坚守者

2024-06-11 09:52   浏览量:20923     来源:中国食品网

  酒业需要更多的执着坚守者。徐岩,中国首个酿酒博士,博士生导师,江南大学原副校长,是酒业泰斗秦含章先生在1958年创办的无锡轻工学院传承人,也是杰出的引领中国发酵行业酿酒行业科学发展的带头人。用现代科学方法解析传统行业,运用现代风味化学、微生物(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提出并构建了基于风味导向的中国白酒研究和发展理论体系。作为科学家,他积极树立传统发酵食品行业的科学自信。作为高校管理者,他积极推动教育与科研合作的国际化,提高中国食品科技的国际地位。

  1980年,徐岩考入无锡轻工学院发酵工程专业,1984年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在轻工学院。从此,一生选择生物发酵领域作为职业人生的发展方向。1993年获得发酵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1991、2001、2002年,以发文学者身份在日本东京大学、京东大学作生物与微生物研究;200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酒类风味化学的博士后研究。江南大学领衔的中国白酒研究从微量组分研究的 " 分析化学 " 层面全面提升到 " 风味化学 " 阶段,从单个微生物研究升级到群体微生物阶段,风味导向分析技术成为破解白酒科技瓶颈的技术的主流。

  他率先系统解析了中国白酒风味化合物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微生态发酵机制和群体微生物的代谢规律,探索微生物酶蛋白的结构与催化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风味活性物质的调节与控制,创新性提出了 " 风味导向 " 和 " 微生态发酵 " 的学术思想和相关技术。

  作为白酒行业首屈一指的科研专家,徐岩和他的团队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主要集中在生物发酵工程领域酿造微生物学与工业酶学方向,通过合成生物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典型发酵食品(包括白酒等)在酿造发酵中群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机理、微生物新酶及其分子改造以及等研究工作,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水平上,结合现代风味化学和风味感知技术,解析微生态发酵机制和群体微生物的代谢规律、探索微生物酶蛋白的结构与催化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风味活性物质的调节与控制。创新性提出的“风味导向”和”微生态发酵”的学术思想和相关技术,提升和改造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酿造工艺,采用发酵技术和酶技术发掘和延展新的生物制造过程,满足工业生物制造在发酵食品等行业的需求。先后主持十五到十四五在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8项、“白酒169计划” 、“3C计划”等行业协会、茅台、五粮液、洋河等龙头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中国专利银奖(第二十届)、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08)、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2015)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12)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7项。

  5月30日,纪念“汾酒试点”60周年暨中国酒业高质量创新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江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岩出席并演讲。徐岩认为,“汾酒试点”有三点非常值得思考。

  一是当时提出的“三基”。1、从基层中来,和现在讲的问题导向、生产过程的观点是一样的,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来。2、基本的酿造基础,基础的数据,基础的酿造原理出发。3、从人操作工艺的精准性去看。这应该成为今后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进行改革的基本遵循规律。

  二是创新为魂。徐岩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进入和影响着传统产业,面对产业的发展如何高质量的发展,如何从高效到优质的发展,尤其是如何能够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在新的试点中应该做好“三化”。1、充分拥抱新的技术,尤其是在合成生物学引领下的,包括微生态发展技术,以及可以定向控制酒的品质。2、标准化是在更高品质下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产业链的建设。3、中国白酒走向国际化市场一定是必然,也是明天,包括清香型在内中国的白酒都在思考如何走进国际化。

  三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一条新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实现中国白酒自己的创新之路。徐岩强调:1、传承创新,不能简单的追随,知道传承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2、问题导向,以市场、以品质作为导向。3、需要协同作战,必须多学科协同融合创新。4、可以集中力量聚力攻关。

  徐岩最后表示,2024在“汾酒试点”中应该很好地继承协、产、学、研的优势,在更高层面上围绕着产业的关键问题进行协同创新,这将会是中国白酒后续在技术发展和2024“汾酒试点”中应该坚持的内容。

  (国酒微头条)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东北酒,聚力焕新出发
下一篇:2024郎酒端午制曲大典礼成 “酱香典范·红花郎”升级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