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食品网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农牧 > 正文

阜阳市 “六化”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0-07-10 10:05   浏览量:20346     来源:中国农村网

  安徽省阜阳市近年来高度重视质量兴农工作,聚焦关键路径,强化工作举措,通过深入推进“六化”工作,全市农业呈高质量发展态势。

  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强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2019年化肥使用量33.42万吨,同比下降4.74%;农药使用量0.62万吨,同比下降6.2%。二是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全市规模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达176家,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4.09%,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87.29%。三是积极推进耕地分类与安全利用。全市有三区两县完成了耕地分类工作,实现了耕地安全利用。四是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阜南县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推进秸秆和畜禽粪污全域收集、全量利用、农牧业有机循环;阜阳市成功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

  深入推进农业特色化。一是优化特色种植业布局。县级以上城市郊区重点发展蔬菜、花卉、林果产业和生态健康养殖业,打造近郊都市特色农业区;沿淮行蓄洪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种植、大水面生态渔业及滩涂水产养殖、稻渔牧生态循环、水生植物种植、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打造沿淮适应性特色农业区,2019年,稻渔综合种养24.95万亩,适应性蔬菜8.3万亩,水禽54.36万只;太和县、界首市北部和临泉县东部重点发展道地中药材、特色中药材、中药材加工、中药材健康养生等,打造特色中药材产业区;市域中北部地区重点发展优质中强筋小麦、北部地区高蛋白大豆、南部地区弱筋小麦、打造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区。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保障粮食总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蔬果、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高效农业,2019年全市特色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7万亩,总面积达410万亩,其中蔬菜、瓜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高效作物占82%。三是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市域宜养区内重点发展以生猪、奶山羊、肉牛、肉羊、家禽为主的规模养殖业,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82%。四是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引导优势特色农业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规模集聚发展,目前已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6个,市级“百村百品”特色农产品优势村69个。

  深入推进农业优质化。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全市每年推广农作物新品种达35个,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专用优质专用粮食面积达4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基地达200万亩。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菜篮子”大县、畜牧大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率先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全市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2个,部级、省级、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分别为18个、56个、157个,市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69个。三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2020年以来全市定量检测农产品样品666个、合格率达100%;快速检测抽检样品25011个、合格率达99.8%。四是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8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化。一是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组织编制了市级农业品牌建设战略规划,阜南县、界首市、临泉县分别推出了“物阜南北”“界之首品”“中原牧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产品品牌,全市现有农业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农业类驰名商标7个,培育了恋思萝卜、玉铃铛枣、口孜大蒜、颍上大米、老集生姜、郜台板鸭、金种子酒、金皖泰面粉等多个知名品牌,界首淮山羊肉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二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65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3个,“濛洼”牌阜南黄梨、“麦久香”牌超精粉、“盛和”牌香油获评安徽省绿色食品50强;积极开展品牌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实现追溯体系全覆盖。三是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给予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宣传财政资金奖补,优先安排品牌农产品参加展会展销,有效提升了品牌农产品知名度。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化。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平台建设。在市农科院建设6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中心、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太和县建成中科院太和试验站、安徽省农科院皖北分院,在临泉县建成安农大皖西北综合试验站,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二是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水平。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推进大宗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和农机深耕深松作业,促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提高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装备精准作业能力,全市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7.5万台(套),农机总动力71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三是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物联网技术给予财政奖补,2019年全市农业物联网应用主体达到265家,同比增长13.7%。

  深入推进农业融合化。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工程,2019年全市规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的11.89%、居全省首位;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3916个,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00万亩;积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市谋划申报农产品冷链物流储备项目77个,其中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个、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2个、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项目74个;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主体317家,比去年同期239家增加78家,同比增长32.6%;农产品网上销售额54.5亿元,同比增长49.7%。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省、市、县三级示范社(场)联创及示范县建设工程,2019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5235个,家庭农场总数达20497家,已培育部级示范社30家,省级示范社8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2家。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耕、种、防、收”全程托管服务,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3916个。三是积极打造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平台。积极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全市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契约形成要素、产业、利益的紧密连接,集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13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园4个。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均增加逾2000家
下一篇: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谈后疫情时代中国白酒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