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09:43 浏览量:21046 来源:中国食品网
文/李后强、石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引言
故宫博物院的恒温展柜里,冯承素、虞世南等名家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被奉为圭臬,游客隔着警戒线用镜头捕捉“天下第一行书”的笔意;而当代书法创作现场,百万会员的庞大群体下,却是“功能弱化”“传承僵化”“表现异化”的颓势——“吼书”嘶吼、“射书”飞溅,用口、脚、头发甚至屁股书写的闹剧,正以“创新”之名亵渎书法艺术。
这组强烈对比,抛出了我们多年关注的核心问题:书法究竟是什么?当代书法的困局何在?出路又在何方?当代还有真正的“书法家”吗?
这个话题注定引发争议,甚至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让他们难以释怀。但为清除乱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亮明立场: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的首要功能是交流,任何违背这一本质、为名利胡来的行为都绝不允许。当代书法乱象必须坚决遏制——对坚守文字功能、提升汉字美感的创作,应鼓励守正创新;对背离交流本质、只为逐利的“伪书法”,必须从理论上唾弃、在实践中远离。
一、书法艺术的当代困境
当代书法正深陷传统与现代、高雅与低俗、传承与创新的旋涡:一方面,电脑普及与无纸化办公让它失去日常书写基础;另一方面,它从实用书写技能沦为纯粹艺术展示。这种转变不仅导致群众基础萎缩,更引发深刻的文化身份危机——书法在当代该是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还是拥抱大众的世俗艺术?该归入“美术”行列,还是任其凋零或野蛮生长?
随着传统语境消失与国学素养匮乏,书法创作早已脱离文化根基,成了视觉形式的空洞表演。我们不否定书法的历史价值——毕竟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字能将实用书写升华为独立艺术,但“历史价值”≠“当代生命力”,“传统荣光”掩盖不了“现实困境”。当代不少“书法艺术”,已普遍存在“创作伪精致”“鉴赏玄学化”“教育功利性”等致命问题,功能缺失、灵魂消散、韵味淡薄、方向跑偏。
更恶劣的是“利益捆绑”乱象:部分人与拍卖行、画廊勾结,将作品炒至天价,制造“热销”假象,再通过网络虚假宣传吸引藏家接盘。作品市场价动辄上万,实则是“左手倒右手”,目的是抬高身价,方便后续“卖头衔、卖名额、挣身价”。还要识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用这种网络炒作、自我虚高构建的“伪书法价值”,巧行“雅贿”之实、硬套“无本”之利。对这样“碰瓷式”的人和行为,必须高度警惕,对这些所谓书法作品,更是必须撕之而后快。
如此种种低劣操作,让书法艺术乌烟瘴气,也寒了真正热爱书法者的心。
二、文字性被弱化是当代书法的异化
书法的身份困惑并非今日才有。西方学术体系冲击下,书法被迫重新定位,民国时期学界就曾为“书法是否属于美术”激烈辩论:邓以蛰强调“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梁启超在清华演讲中为书法正名,称中国写字是美术且“以写字为最高”;1933年燕京大学晚宴上,郑振铎的“书法非艺术论”更引发激辩。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书法与西学意义上的“艺术”绝缘,多被归入“工艺美术”范畴。但为跻身“纯艺术”行列,书法逐渐走上异化之路——当代书法刻意淡化实用属性,甚至割裂与汉字的血脉联系,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文字性”被弱化,成了披着“书法外衣”的抽象艺术。而书法一旦被冠以“艺术”之名,便脱离实用根本,成了少数人炫技斗巧、争名夺利的工具。
过分强调艺术表现而牺牲文字识读性,已引发民众强烈反感。这一原本淡泊明志、修养心性的文化活动,沦为部分人的“逐利私域”。不少习书者热衷追逐“大师”“会长”等虚衔,市场对“书法价位”的认知也陷入荒诞——书协职位越高,作品价位似乎就越高。某省书协换届时,主席、常务副主席等多达六十余人,引发社会哗然。
这种异化,让书法从大众文化载体变为小圈子游戏,从沟通工具变为表现手段,从文化图腾变为牟利依据,彻底背叛了书法本质。
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失守”
古人视书法为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传统书法始终兼具“实用书写”与“审美表达”双重属性。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古代书法家,多是集文人、学者、官员于一身的大家。有资深藏家解释为何收藏“信札”,因为从实用中来的审美,才能让书法有故事、有内容、有根脉。
但当代社会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一方面,键盘输入取代毛笔书写,书法失去日常实用场景;另一方面,部分创作者为追求“纯艺术”身份,刻意规避实用价值,将作品变得晦涩难懂。当毛笔书写不再是生活必需,书法沦为博物馆陈列品与拍卖行商品,其“传情达意”的基本功能被严重削弱。不少书家的“创新作品”全篇几无一字可辨,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背离了书法的本质。更有数据显示,书法的“底层逻辑”已发生颠覆性、不可逆转的变化。大学生经常写错别字的比例达36.67%,提笔忘字比例高达56.67%,草书识别率更是低到不具统计学意义。
这直接导致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失守。而这种双重失守,让书法既未能像绘画、雕塑那样成为大众公认的“纯艺术”,又丢失了传统书法“日用即道”的文化根基。可以说,“去实用化”是书法异化的根源,继而引发都“去文人化”、“去文化化”倾向,进一步使书法在很多时候成为少数人争名夺利的工具、形式主义的舞台、道德沦丧的遮羞布。
四、创作迷途与体系溃散
当代书法创作,陷入一场缺乏真正创造力的虚假繁荣。
迷途一:“复古主义”下的集体惰性。走进书法展,绝大多数作品是对古代法帖的亦步亦趋的模仿,尤其是对“二王”书风的追逐,已到近乎病态的程度。有书家以能逼真复制《兰亭序》的每一个细节为荣,这无异于将自己降格为“人肉复印机”。这种 “啃老式”创作 的背后,是深刻的创造力匮乏和评价体系的保守。它本质上是一种安全的“投机”:因为模仿经典永远不会在技术上犯错。然而,真正的传承是汲取古人的精神气韵,用以表达当代人的生命体验。
迷途二:“猎奇主义”的哗众取宠。作为对僵化“复古”的反叛,另一部分人走上了以“创新”为名的猎奇之路。然而,其“创新”往往停留在最低级的感官刺激层面。从“吼书”到用身体部位书写,其共同特征是将书写异化为一场场公开表演。这类行为的动机,与其说是艺术探索,不如说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对流量的疯狂渴求。这种“猎奇”,由于缺乏深刻的文化诉求和扎实的笔墨支撑,注定是短命的,它们不是书法的未来,而是书法病态的表征。
乱象不仅存在于创作,更渗透到鉴赏和教育体系。突出表现是鉴赏的“玄学化”与教育的“功利化”
鉴赏的“黑箱化”:话语权垄断。在各类研讨会和评审中,“气息高古”、“金石味”等高度模糊、无法证伪的“玄学”术语泛滥,构建起一个外人无法置喙的“专业壁垒”。其背后是一种知识权力的垄断:将鉴赏“黑箱化”,普通大众因“看不懂”而只能仰视“专家”的权威。当一门艺术拒绝与最广大的受众进行真诚沟通,其社会生命的枯萎也就成了必然。
教育的“功利化”:从修身养性到应试工具。书法教育本应是“技道双修”的最佳途径。然而,当前的书法教育已被严重的功利主义侵蚀。为迎合“特长生”加分政策,书法培训聚焦于“考级指定字体”,强调笔画、结构的标准化,与工业流水线无异。学生只知机械模仿,不知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与精神价值。这种教育扼杀了书法与个人性灵的连接,培养出的可能是“写字匠”,而非文化的理解者与传承者。
五、回归生活,重建书法的当代价值
纵观历史,任何失去民众基础和生活源泉的艺术形式,终将走向衰亡。书法的未来,绝不在于在“复古”与“猎奇”的夹缝中求生,它的生路只有一条:勇敢地从“神坛”上走下来,重新回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
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回归“书写性”和“文字性”。要大力倡导和鼓励一切具有实用功能的书写,如手写书信、日记、笔记等。让书法重新成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方式。
其次,要打破鉴赏的话语垄断,推动美育普及。批评家应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与公众沟通,解释书法之美何在。让大众能够真正地“看懂”书法,从而亲近书法。
再次,彻底改革功利化的教育体系。书法教育的目标应从“培养特长生”转向“提升全民审美素养”。教学中必须强调“技道并重”,让学习者体会到书法作为综合文化载体的魅力。
总之,书法应当真诚地面对这个时代,尝试用笔墨语言去表达现代人的困惑、思考与喜悦。它可以与设计、公共艺术等领域跨界融合,寻找新的存在形式。
如果我们继续坐视书法在名利场中沉沦,在虚假繁荣中内卷,那么等待它的,无非是两种宿命:一是成为在博物馆中彻底静默、没有生机的“标本”;二是沦为网络世界里喧嚣过后迅速被遗忘、或为人所唾弃的“文化快消品”。
六、几点结论
爱之深,责之切。要让书法得到新生,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第一、坚守“文字可识性”底线,严打“字妖”式伪书法。书法的根基是汉字,而汉字的首要功能是交流。任何书法创作都必须以“让受过义务教育的大众基本可识”为基本前提。“三人不识为字妖”,那些故弄玄虚、抛弃字形结构,“三人不识”的所谓“现代书法”,实为无本之木的“字妖”。这类脱离群众、自绝于文化土壤的乱象,不是创新,而是破坏,必须予以坚决的批判和遏制。
第二、剥除“艺术”伪装,反对以名利为导向的书法投机行为。当下许多书法创作已异化为追名逐利的工具。一些“书法家”不再致力于锤炼笔墨功力、提升文化内涵,而是热衷于制造视觉奇观以博取眼球、炒作市场。这种以功利心驱动、违背书法修身养性之初衷的投机行为,玷污了书法的精神内核,必须将其从严肃的书法艺术领域中剥离出去,正本清源。
第三,批判“反理性、反人性”的哗众取宠之作。真正的书法艺术,蕴含着手、眼、心、笔的高度协调,是理性、人性与德性的和谐统一。而某些作品,以丑陋为美,以乖张为奇,刻意违背书写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的审美共性,实为哗众取宠的歪门邪道。这类作品不仅缺乏艺术价值,更传递出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必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予以迎头痛击。
第四,建立分类淘汰机制,净化书法创作环境。面对鱼龙混杂的现状,我们主张建立明确的评价与筛选机制。将那些完全丧失交流功能、纯粹为名利而生的“江湖体”“怪书”坚决打击并淘汰出书法领域;同时,鼓励和认可那些在严守文字规范基础上,致力于提升汉字美感、探索时代精神的创新。尤其复活更多实用场景,更是促进书法从传统走向现实、走向高雅、独特艺术的阳光道。唯有如此,才能为书法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第五,正本清源——书法本质即“写字如画画”,没有书法家一说,书法家实为特殊的“画家”。必须正视汉字的根本特性:它是活的象形文字,是“笔尖上的绘画”。书写每一个汉字,本质上都是在用线条、布局和墨色“描绘”一个蕴含意蕴的图形。因此,书法的核心是视觉美学创造,理当归于美术范畴。承认“书法家是画家的一种”,并非贬低书法,而是正本清源,将其从故弄玄虚的“玄学”中解放出来。唯其如此,才能用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如构图、节奏、对比)来要求书法,从而更精准地批判那些在“美术”层面上都失败的、违背形式美感的胡乱涂鸦。
回归中国书法的朗朗晴空。
上一篇:特别关注:首届中轻万花杯酿酒质量大赛品评组专家都有谁?
下一篇:汾酒沪上青花系列新品在上海发布 海派清香雅聚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