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食品网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头条 > 正文

酒业消费观察:外国名酒中国化对中国白酒冲击有多大?

2025-05-13 09:07   浏览量:16572     来源:中国食品网

  5月7、8日,我参加“川酒发展我来谈”智汇沙龙在成都邛崃调研时发现,国外名酒(如威士忌)通过本土化生产与营销策略,对中国白酒市场形成了巨大的潜在冲击,尤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表现显著。

  一、威士忌本土化生产的优势与策略

  1. 产区建设与文化融合。国际酒企如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选择四川峨眉山、邛崃等地建厂,依托当地优质水源、气候条件及文化底蕴,打造“中国威士忌”概念。例如,保乐力加的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结合峨眉山生态,推出融合中国单岭橡木桶风味的本土化产品。这种策略既降低运输成本,又通过“在地化”标签增强消费者认同。

  2. 产品创新与年轻化定位。威士忌企业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推出低度、易饮产品,并融入本土元素。例如,帝亚吉欧推出春节生肖限量版威士忌,保乐力加研发含中国橡木桶风味的叠川威士忌,甚至尝试草本风味调和。此类创新更贴合年轻群体对低度、微醺体验的需求。

  3.渠道与营销策略。威士忌通过夜店、酒吧及电商渠道快速渗透,结合社交媒体营销(如KOL推广、场景化内容)吸引年轻人。数据显示,2023年威士忌在淘系平台的销售规模复合增长率达65%,远超洋酒整体增速。

  二、对中国白酒的冲击与挑战

  1. 分流年轻消费群体。年轻一代更青睐威士忌的国际化标签与多样化饮用场景(如露营、派对),而白酒因传统“商务宴请”定位和高度数特点,面临消费断层风险。调查显示,威士忌在20-39岁人群中的偏好度显著高于白酒。

  2.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2023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达55亿元,国产威士忌产量首次超过进口量,但进口品牌仍占据70%以上高端市场份额。国际巨头通过本土化生产进一步挤压白酒在中高端市场的空间。

  3. 文化认同与消费习惯差异。威士忌通过“微醺文化”“仪式感体验”与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契合,而白酒的“社交属性”和传统饮用方式(如高度数、配餐讲究)较难吸引新用户。

  三、中国白酒的应对策略

  1. 品牌年轻化与场景拓展。茅台、五粮液等品牌通过数字化营销(如虚拟代言人、元宇宙活动)和跨界联名(如茅台冰淇淋)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同时拓展婚宴、文创等新场景。

  2. 国际化与文化输出。白酒企业加速出海,通过免税店、海外餐饮合作推广“中国味道”。五粮液通过调整口感降低度数,并在海外举办品鉴会,强调“和美文化与”“中庸和谐”的文化内涵。

  3. 品类创新与技术融合。部分酒企尝试开发低度白酒、果味白酒或配制酒,如泸州老窖的“桃花醉”IP联名款,以降低年轻消费者的接受门槛。

  四、未来趋势

  威士忌与中国白酒的竞争将长期并存:威士忌凭借本土化优势持续抢占年轻市场,而中国白酒通过文化深耕和品类创新巩固核心消费群体。行业预测,2030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或达300亿元,但中国白酒仍将以超7000亿元的规模主导烈酒市场。两者在品质提升、文化表达上的竞争,将推动中国酒类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五粮液股份总经理华涛:以“五高”战略引领品牌焕新
下一篇:四川省微生物学会获批天府科技云专家团深耕赋能行动示范项目和一流学术活动培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