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10:53 浏览量:27181 来源:中国食品网
李后强2025年5月26日在“四川华西中医药研究所40周年暨四川药食同源行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我认为,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东方与西方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特征,但都是正确的有效的,只是理念和方法不同,因此中医与西医正如阴阳、男女,不能相互否定,必须差异协同,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
中医思维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由表到里,具有系统性、辩证性、模糊性、主观性和整体论等特点;西医思维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小到大、由里到外,具有孤立性、分割性、精确性、客观性和还原论等特点。中医主要“治未病”(防病),西医主要“治已病”(除病)。可能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中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而“西药”的出现是有了化学工程即化学合成药以后的事,因此比“中药”晚数万年。
据说,亚马逊流域的鸟儿误食毒物,自己都会去找解毒的植物“治疗”。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出土了6万年到8万年前的接骨草、筋骨草、核桃、葡萄、花椒等遗存,还有石制、木制、骨制的“医疗器具”,说明早在6、7万年前就有“中医药”(自然药),只是没有文字记载。作为一个医学体系,西医起源于古希腊。西医进入中国(明末清初)走遍世界的历史也不到几百年。
我是学习生物有机化学的博士,当的是物理学教授,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博士生,兼任中国系统科学副会长,因此不是中医药专家,但热爱中医药,支持中医药。我始终坚持“四个只要、四个坚决”——只要对中医有利就坚决支持,只要对中医不利就坚决反对,只要中医有需求就坚决落实,只要中医有进步就坚决高兴!
1992年我就从事经络研究,感觉经络与液晶有关,可以用“孤波”来刻画。后来被聘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评选“四川省首届十大名老中医”,我是策划者、推动者和参与者,做了大量调研,写了许多材料。我认为“人生输赢在下半场”,主要靠中医取胜。
今天,我们在此热烈茶叙,共同见证由四川华西中医药研究所举办的“四川药食同源行业发展论坛”,气氛很好,气场很强,对于健康长寿有利。我向四川华西中医药研究所成立40周年,向“吴氏子午流注诊疗技法”成功申报全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热烈祝贺!
1956年2月6日中医学泰斗吴棹仙先生向毛泽东主席敬献“子午流注图”,是中医界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件事也促进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诞生,至今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正南门屹立着“吴棹仙教授向毛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雕像。
当前中医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药材危机、人才危机、学术危机、舆论危机、信任危机等,但这些都不会阻碍中医药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有数万年的根基,有数千年的传统,有数亿人的支持,特别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医药要坚持“尊古而不复古、守正而不守旧”的原则,大力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人生40而不惑。作为研究机构,40年很不容易,与改革开放同行,是探索的40年、创新的40年、拼搏的40年、辉煌的40年。我们对四川华西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吴传先先生表示崇高敬意!对研究所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药食同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从《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的养生智慧,到《神农本草经》记载“大枣安中养脾”的食疗功效,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以自然之物滋养生命、以药食同源守护健康。
今天,“药食同源”理念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是乡村振兴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四川省保健协会药食同源分会会长吴鲲同志,具有中医文化基因和科学家精神,长期专注“药食同源”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产生广泛影响,必须充分肯定和点赞。
作为扎根四川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四川华西中医药研究所始终将“推动药食同源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使命,将吴棹仙老前辈的珍贵遗产,以“棹仙堂”品牌奉献给社会。今天,他们举办此次论坛,旨在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探索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第一、立足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夯实产业根基
1. 深挖文化价值,打造四川特色品牌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道地药材资源丰富,药食两用品种达数百种。从雅安鱼腥草到凉山苦荞,从彭州川芎到宜宾茵陈,从古蔺赶黄草到安州佛手,这些“川字号”资源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药食同源产业发展的基石。我们要以文化为魂,讲好“川药故事”,推动药食同源产品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国家品牌”。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发的“食疗药膳”、四川企业推出的“川贝枇杷膏”“川芎茶饮”等产品,均以传统智慧结合现代需求,成为市场新宠。
2. 强化科技赋能,突破产业瓶颈 。当前,药食同源产业仍面临产品同质化、标准不统一、功效验证不足等挑战。为此,我们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建立标准化体系,依托《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T/OTOPTY001-2020)等行业标准,制定从种植、加工到检测的全链条规范,推动产品功效可量化、质量可追溯。深化功效研究,运用现代科技解析药食成分的活性机制。如四川专家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证实川西高原的沙棘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作用,为开发功能性食品提供科学依据。创新产品形态,开发符合年轻消费趋势的“零食化”产品,如即食阿胶糕、草本速冻汤圆等,让药食同源融入日常生活。
第二、聚焦全产业链协同,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1. 推动绿色种植与生态循环。药食同源产业必须坚持“绿色为底色”。 推广中医农业技术,在种植环节,采用中药菌肥替代化肥,减少农残污染;在养殖领域,开发药食同源饲料添加剂,提升畜禽产品品质。例如,凉山州试点“黄芪渣还田种植中药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建设标准化基地,在雅安、甘孜等地打造“药食同源产业园”,整合种植、研发、加工功能,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带动乡村振兴。
2. 延伸产业链,激活多元价值。药食同源产业需从单一产品向“大健康生态”延伸。开发康养服务,结合文旅资源,建设药膳主题民宿、中医药研学基地,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食养结合”的生活方式。布局功能性食品,针对亚健康人群,开发辅助降血糖、护肝解酒等特定功能产品。例如,四川科研单位合作研发的“葛根解酒咀嚼片”,预计2026年上市。
第三、凝聚行业合力,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1. 强化政策协同与行业协作。可以成立“四川省药食同源产业联盟”,构建“政、产、学、研、用”体系,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资源,推动政策精准落地。探索“以农促医、以医带产”的融合发展模式。
2. 培育人才与文化普及并重。建设人才梯队,在高校增设“药食同源开发”专业方向,联合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市场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四川企业与高校共建“功能性食品加工产业学院”,已培养多名专业人才。普及食药养生知识,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科普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认知药食同源,例如推广“家庭健康管理师”制度,让食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3. 拓展国际市场,传播中医药智慧。药食同源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可以联合国际机构,制定英文版《药食同源产品技术指南》,推动川芎、杜仲等产品通过欧盟认证;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在东南亚、中东欧国家开设药膳体验中心,让世界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药食同源既是理念又是行动,既是愿望又是需要,是中华民族优秀中医思想和朴素哲学思想的传承和结晶。从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到周朝《周礼·天宫》将“食医”列于众医之首;从《黄帝内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历史文献将中医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养生之中,到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全民营养健康发展政策文件,都一脉相承的诠释和推动着食养食疗营养健康产业和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站在“健康中国2030”的历史节点,药食同源产业既是责任,更是机遇。我们要以食药同源之笔,书写健康四川新篇章。希望四川华西中医药研究所与各界携手,以文化为根、科技为翼、绿色为基,将四川打造为全球药食同源产业高地!
愿我们同心同行,让千年智慧焕发新生,让药食同源惠及千家万户!
(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融于山水沉浸入心酒庄行(6):大梁酒庄、中国沈酒庄、源窝子酒庄
下一篇:研学旅游已进入新阶段,值得酒庄企业关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