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食品网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情绪经济的价值与未来——刘老根大舞台亲历记/李后强

2025-09-01 10:21   浏览量:28955     来源:中国食品网

  引言

  一场“抢票”背后的文化现象

  2025年8月,我们在沈阳调研文化产业发展时,亲历了一场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楼下前排旋转沙发每座880元,一排到十排每座780元的票一抢而空。楼上一排到二排每座700元、三排到十排每座580元的票在上午已全部售完,我们只能选择楼上十一排以后的座位。下午6:20就开始入场预热,主持人讲故事说段子,7点到9点半正式演出,整个剧场一直处于欢笑声、尖叫声和呐喊声之中。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大众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更揭示了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我们认为,刘老根大舞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消费模式,既满足了百姓的娱乐需求,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活力。可以从“百姓化、快乐化、互动化、极致化、融合化、扬弃化、多能化、简约化”八个维度,剖析其成功逻辑与社会意义。

图片

  一、百姓化:扎根生活的艺术生命力

  刘老根大舞台的根基在于“百姓化”。其内容取材于东北市井生活,语言充满方言俚语,表演形式融合二人转、相声、小品等民间艺术,形成“大红大绿、大俗大雅”的独特风格。例如,演员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赶大集”“过大年”等场景,既真实再现东北百姓的日常,又以戏剧化手法放大生活的戏剧性。这种“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逻辑,契合了大众对“接地气”艺术的期待。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百姓化本质是“文化民主化”的体现。它打破了传统舞台艺术的精英壁垒,让普通观众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正如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所言:“文化资本的低门槛化,是社会平等的重要标志。”刘老根大舞台的票价设定(最低380元)与座无虚席的现象,印证了这一理论——文化消费的普惠性,能够激活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图片

  二、快乐化:情绪经济的成功实践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刘老根大舞台精准捕捉了大众对“即时快乐”的需求。其表演以“调侃打趣”为核心,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谐音梗和情景喜剧,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例如,演员通过“损人”制造笑点,但始终遵循“不伤人”的底线,形成“无害化娱乐”的独特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笑声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缓解压力。刘老根大舞台的“快乐化”策略,实质是对现代人心理需求的精准回应。其效果堪比古希腊戏剧的“卡塔西斯”(净化)功能,但以更轻松的方式实现情绪释放。这种“喜剧300年”的传承与创新,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情绪经济的范本。

  三、互动化:打破第四面墙的参与革命

  在传统舞台艺术中,演员与观众存在明确的界限,而刘老根大舞台通过“互动化”设计,彻底打破了这一隔阂。演员即兴回应观众喊话、邀请观众上台参与表演,甚至将现场突发事件转化为节目素材。这种“上下互动”模式,使剧场空间转化为“情感共同体”,观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共创者。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互动性是提升媒介吸引力的关键。刘老根大舞台的互动设计,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还通过“阴阳平衡”(如“男女搭档、干活不累”的化学反应)构建了多元互动场景。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正是其“一票难求”的重要原因。

图片

  四、极致化:工匠精神的当代演绎

  “把每个细节推向极致”是刘老根大舞台的核心竞争力。从演员的服装道具(如一把扇子、一块毛巾的反复利用),到台词的反复打磨,再到舞台调度的精确到秒,无不体现对专业主义的追求。例如,单口相声演员在30分钟内完成“铺平垫稳—抖包袱—余韵悠长”的完整叙事,其节奏把控堪比电影蒙太奇。这种极致化追求,与“工匠精神”异曲同工。它通过标准化(模块化)与个性化的平衡,在重复中创造不凡。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言:“现代社会的理性化,需要极致的专业分工。”刘老根大舞台的模块化分工(如声光电组、道具组、表演组),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

  五、融合化:文化混搭的创新路径

  刘老根大舞台的“融合化”策略,体现在三个层面。从艺术形式的跨界看,将二人转的乡土气息与相声的文本智慧结合,融入影视化叙事(如灯光切换模拟电影镜头);从技术手段的叠加看,声光电技术的运用,使传统舞台焕发现代感;从文化符号的挪用看,从东北方言到网络热梗,从传统绝活到现代肢体剧,形成“海纳百川”的文化景观。这种融合并非简单拼贴,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增值。例如,将东北二人转的“说口”与脱口秀的“call back”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喜剧节奏。这种创新路径,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

  六、扬弃化:传统文化的当代净化

  面对二人转历史上存在的低俗化倾向,刘老根大舞台通过“扬弃化”实现文化升级,呈现“绿色二人转”。保留东北方言的幽默基因、绝活表演的技艺传承;剔除粗俗语言、性别歧视内容;创新加入现代价值观(如环保主题、女性意识)。这种“绿色化”改造,既延续了文化基因,又规避了伦理风险。正如英国文化理论家霍加特所言:“通俗文化需要道德过滤装置。”刘老根大舞台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辩证的扬弃过程。

  七、多能化:复合型艺人的培养机制

  演员的“一专多能”是刘老根大舞台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演员需同时掌握说唱、舞蹈、武术等多种技能,甚至能即兴创作段子。这种“全能型”培养模式,源于东北民间艺术的生存逻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艺人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经济学视角看,多能化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演出效率;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它保存了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这种“艺不压身”的传统,在当代文化产业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八、简约化: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

尽管舞台效果绚丽,刘老根大舞台始终秉持“简约化”原则。道具极简,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张毛巾即可撑起全场;叙事极简,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审美极简,大红大绿的色彩对比,直击感官。这种简约美学,强调“少即是多”的哲学思想。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它提供了一种反异化的文化选择——通过简化物质载体,回归艺术本质。但以发展眼光看,刘老根大舞台还要更加注重年轻化、现实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既要“下里巴人”也要“阳春白雪”,既要大众化也要全球化。

  结论

  文化产业的“八个化”启示

  刘老根大舞台的“八个化”,本质是对文化生产规律的深刻把握。从价值维度看,百姓化与快乐化,确保文化产品的人民性;从方法维度看,互动化与极致化,提升艺术表现力;从创新维度看,融合化与扬弃化,平衡传统与现代;从实践维度看,多能化与简约化,优化资源配置。这一模式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在于——文化产品的成功,既需要扎根民间智慧,又需拥抱现代技术;既要有坚守传统的定力,更要有创新求变的勇气。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刘老根大舞台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李后强 2025年8月31日于沈阳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叶歌观酒:金星啤酒荣膺“2025中国精酿啤酒领军品牌”
下一篇:“中国生态(食材)好粮油”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落户吉林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