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食品网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中国首个“镇改市”——龙港崛起的启示/李后强

2025-10-08 23:04   浏览量:12508     来源:中国食品网

  李后强: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

  今年中秋节专门对浙江省辖县级市——龙港进行了实地调研,随便走访了苍南县炎亭镇、大渔镇和168黄金海岸线,对龙港崛起印象深刻、感触甚多。1983年10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立龙港镇,1985年4月增设龙港区。1992年3月撤销龙港区及其所辖乡,成立新的龙港镇。2019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为全国首个镇改市,由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龙港市是不设街道和乡镇的县级行政区域。龙港自建镇至设市期间,先后获得联合国开发署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全国文明镇等荣誉,分别被授予中国印刷城、中国第一农民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等称号。龙港面积183.99平方千米,有102个社区,常住人口为47.68 万(2024年),2024年生产总值(GDP)443.73亿元。

  第一 龙港市的主要产业

  龙港市形成了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引领的多元化产业体系,正在强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传统支柱产业——

  1. 印刷包装。龙港被誉为“中国印刷城”,印刷包装是传统优势产业。产业链完整,涵盖印刷、包装材料、设备制造等环节。近年来,积极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2. 新型材料。已成为龙港的第一主导产业,2022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主要产品包括环保型聚酯薄膜、功能性薄膜、可回收和可降解材料等。

  3.绿色纺织。拥有较为完善的纺织产业链,涵盖纺织原料、面料生产、服装加工等环节。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传统纺织向高端化、绿色化升级。

  (二)新兴培育产业——

  1.生命健康。发展重点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支持措施是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吸引专业人才和项目。

  2.高端装备制造。有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等。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链配套,吸引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落户。

  3. 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引进了国电投新能源5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量产基地等重大项目。

  (三)未来布局产业——

  1. 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

  2. 低空经济。无人机研发制造、低空物流、空中旅游等。

  3. 量子科技。成立了北大-龙港高端量子科技联合实验室,开展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

  (四)特色产业——

  海产品加工。濒临东海,水产资源丰富,盛产多种海产品。制定了海产品全产业链发展规划,推进海产品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

  龙港市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农民集资建设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再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县级市,龙港的每一次跨越,都深刻诠释了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内在逻辑。特别是龙港在产业、人口、GDP等维度的跃迁,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崛起史,更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的生动实践,为全国特大镇突破“小马拉大车”的发展困局提供了宝贵启示。

  第二 创造从“国字号”金名片到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龙港的产业发展,是一部依托资源禀赋、敢于创新突破的奋斗史。建镇之初,龙港便敏锐地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对印刷品的巨大需求,率先开放土地有偿使用,吸引全国各地的农民“自带口粮、自带资金、自带技术”进城办厂。这种打破城乡二元壁垒的“农民造城”模式,迅速催生了以印刷包装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凭借强大的市场活力和产业集聚效应,龙港相继被授予“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龙港并未止步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辉煌。进入新时代,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龙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主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撤镇设市后,龙港市获得了与县一级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为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空间。龙港市紧扣“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要求,将有限的行政资源精准投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设立“政务客厅”“人才客厅”等创新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现代产业项目落地。同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传统印刷包装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49亿元,较2018年的305亿元实现了显著增长,这背后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不断涌现的有力证明。龙港的实践表明,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路径依赖,勇于拥抱变革,将传统优势与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 创造从“农民进城”到“人的城镇化”的深刻变革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龙港的发展,本质上是一部“人的城镇化”历史。1983年设镇之初,龙港就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购地建房、迁户口进镇”的超前政策,打破了城乡户籍壁垒,开创了“农民集资建城”的先河。这一大胆的制度创新,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农民涌入龙港,他们既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短短数年间,龙港便从一个滩涂边的小镇,发展成为常住人口超过37万的现代化城市。这种由市场力量和民众自主性驱动的人口集聚,其速度和规模在中国城镇化史上极为罕见。

  撤镇设市后,龙港的人口发展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新课题。如何让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人的城镇化”的核心。龙港市以改革为抓手,通过“市管村居、分片服务”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和服务效率。102个社区由市一级直接管理,减少了中间层级,使得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能够更快速、更精准地直达居民。新人民医院、公共服务中心区、文化中心等重大民生工程的相继投用,显著改善了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这种以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的治理模式,正是思想解放在民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不再将人口视为简单的劳动力或消费群体,而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和目的。龙港的经验深刻揭示,城市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破除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人力资本支撑。

  第四 创造从“小马拉大车”到“高效率治理”的经济奇迹

  (一)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龙港的GDP增长轨迹,是一条在体制机制束缚中奋力突围、最终实现爆发式增长的曲线。在“镇”的时期,龙港的经济体量(如2018年GDP达305亿元,财政总收入24.6亿元)已远超许多中西部县市,但其作为镇级行政单位,所拥有的管理权限、资源配置能力和财政自主权却极为有限。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其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升级的投入能力,成为发展的“天花板”。

  (二)“镇改市”是龙港GDP实现跃升的关键转折点。这一改革,本质上是通过行政层级的提升,实现了思想的大解放和制度的大突破。龙港市成为全国唯一不设乡镇、街道的县级市,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全市仅设置15个党政部门,机构数量比同类县市减少约60%;编制总量压缩40%以上,严格遵循“不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不增加行政编制、不增加三公经费”的“三不”原则。这种“小政府、大服务”的模式,将节省下来的行政成本和编制资源,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

  (三)高效的治理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3年,龙港GDP从305亿元增长至409.49亿元,年均增速可观,这充分证明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红利。龙港的GDP增长并非依赖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拉动,而是源于治理效能的提升和市场活力的释放,这为探索一条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范本。

  第五 龙港发展的主要启示

  回望龙港40年的发展历程,其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三点核心启示。

  (一)思想解放是关键。无论是建镇初期打破户籍和土地制度的“农民造城”,还是撤镇设市时推行“大部制、扁平化”的全国首创,龙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源于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思想解放。它敢于挑战既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敢于打破“镇”与“市”的固有藩篱,这种“破”的勇气和“立”的智慧,是推动一切变革的原动力。

  (二)经济发展是硬道理。龙港的一切改革和探索,最终都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从印刷产业的集聚到现代产业集群的构建,从吸引人口到提升公共服务,其核心目标始终是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放眼全市,龙港的街名几乎都与经济有关,比如“发展桥”“高科路”“物流大道”“产业大道”疏港大道“等等。实践证明,只有经济实力上去了,城市才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居民才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改革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

  (三)对外开放是根本路径。龙港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融入更大市场体系的过程。从最初对全国农民开放,到如今作为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汇处的重要节点,龙港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人才、资本和技术。它的发展不是封闭的内循环,而是依托温州深厚的民营经济基础和浙江沿海的区位优势,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这种开放性,是其保持发展活力的源泉。

  龙港市的崛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它证明,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只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即便是从最基层的乡镇起步,也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2025年10月8日于浙江省温州龙港市)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宜宾:“诗酒风流”的千年文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