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食品网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叶歌观酒 > 正文

啤酒的“本土论”之争,别让偏见盖过常识

2025-08-13 09:22   浏览量:15187     来源:中国食品网

  宽窄研究院

  啤酒圈最近有个话题挺耐人寻味:某酒协人士点评牛市啤酒“卖不好”,理由是“没有本土化原料,不可持续”。这话听着似乎有理,细想却透着一股脱离行业现实的武断。

  首先得厘清一个基本事实:啤酒本就是舶来品。从19世纪末进入中国,它的“根”就带着外来基因。百年发展至今,国内啤酒行业早已形成“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格局。

  且不说各大品牌的酿造设备,从发酵罐到灌装线,十有八九带着进口血统;就连高端啤酒的原料,麦芽、酒花这些核心元素,不少都来自德国、捷克、澳大利亚等传统产区。前两年市面上那款火过一阵的百元啤酒,若说从头到脚用的都是国产原料,恐怕没人会信。

  行业的发展规律本就是如此:高端化需要匹配更高品质的资源,而优质资源的流动从不局限于国界。葡萄酒用法国的葡萄、咖啡用埃塞俄比亚的豆,没人会苛责它们“不够本土化”,为何到了啤酒这里,就要用“本土原料”给品牌判死刑?所谓“不可持续”,更像是个站不住脚的借口——如果依赖进口原料就叫不可持续,那国内大半高端啤酒品牌岂不是都该下架? 更值得琢磨的是发言者的身份。

  作为行业协会人士,站在“制高点”上指点江山,不如沉到企业里看看实情。协会的价值从来不是当“裁判”,更不是做“救世主”,而是服务。企业在原料采购上有什么难处?本土化原料的品质提升需要哪些支持?如何平衡成本与品质的关系?这些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帮助。动辄给品牌贴标签、下结论,除了制造焦虑,对行业发展毫无益处。

  啤酒行业的生命力,在于兼容并蓄。既要有扎根本土的创新,也要有拥抱全球的胸怀。判断一个品牌能否走远,看的是品质、口感、市场认可,而非一句简单的“原料本土化”。少些想当然的论断,多些脚踏实地的服务,行业才能真正健康生长——这或许比争论“本土与否”更有意义。

  (沈重武)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为何“武断”说牛市啤酒一定卖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