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2 16:35 浏览量:10395 来源:中国食品网
2017年12月29日—31日,第九届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在贵州省铜仁市举行,大会围绕有机农业生态扶贫的主题,共谋乡村振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合作社、农人、消费者社会组织代表等共聚一堂,就有机农业在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乃至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做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就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和农业转型升级实践做了分享交流。
助生态扶贫 促乡村振兴
在生态薄弱地区如何实现脱贫和乡村振兴,尤其是在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较为低下,发展难以为继的地区。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朱立君,2004年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了以有机农业为核心,构建荒漠化防治系统工程体系的科尔沁生态治理示范区的实践探索,通过栽种防护林、顺应自然恢复草原植被、保护野生动物、实施有机农业种植乡村建设和环境教育,使得当地曾经的荒漠现已恢复成一片绿洲。其中一农民拿10公顷沙坨地退耕还草,利用草原自由鸡项目收入从15000元提高到42000元,而之前的沙坨地产玉米产量最高750kg/公顷,代价却是地下水资源耗竭,沙地次生盐泽化。
她介绍了在乡建工作上的一些积极做法,如从建示范区时就主动邀请村民参与,通过村民聚会和红白喜事、看望孤寡老人、对学生家访等融入当地乡村社区,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得在示范区的生态酿酒葡萄种植以及草原自由鸡项目养殖、生态杂粮和生态水稻探索等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并得以顺利开展。如启动葡萄种植项目时就有5户农户参与,种植基地60亩;出售酿酒葡萄合计收益近1万元,全部分给合作农户,为后续开展草原自由鸡、生态杂粮等项目打下基础。因此,这种以有机农业为保障,坚持生态恢复为目的,做好乡建工作,把环境教育作为辅助的协同运作系统建设并逐步形成示范区+村民互助核心组+志愿者核心服务组三方共建的模式,既有利于当地农民脱贫,也有利于共同推进当地沙地治理事业平稳、和谐、可持续发展。
来自福建南平农学专业出身并返乡务农的黄璇,已连续三届参加CSA大会。她通过每年农闲时节大量收购山上的野生酸枣做野生酸枣糕与红糖杨梅干、李干等,3年时间已建起一家小型加工厂。因当地大量劳动力外出,加工厂所雇工人多为年纪较大的女性,既解决了当地部分农民农闲时的工作问题,又适当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来自贵州雀鸟苗寨的杨丽萍原本在北京打工,在偶尔一次招待远方来客时,发现客人非常喜欢吃老家“拿不出手”的“丑食材”土豆、红薯和野菜,更有人甚至会带着旅游团队去当地品尝。有人带着当地6种“丑食材”参加美食评选,竟有5种自留食材入选“国际美味方舟”,还代表中国去意大利参展。发现商机的她启动了返乡青年创业合作小组,发展本地农特产有机种植、养殖以及农特产初加工、设计包装、线上线下销售,开展苗寨村寨深度体验游,重新识别苗寨本地品种农特产。为了倡导恢复传统生产方式,她还进行了利用环保酵素和本地益生菌进行土壤转化等尝试。2017年,她的创业团队共接待了全国各地11批次230余人,带动周边村民积极主动种苏麻子、红米等老品种,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小而优生态 多样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偏向于以工业化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大规模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剧了“谷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不合理的农业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供需矛盾。为此,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在提到中国农业发展未来时指出:生态资源多样化并能带来多样化产出的小规模农业更适合中国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绿色发展要按照生命的规律来发展。农业是复杂协同系统,多样化能带来更加健康的发展;乡村作为构建农业的主体部分承载着智慧农业、六艺农耕、生态生活、诗意栖居的功能。这是单一化的为实现大规模效益而利用简单系统经济学带来的资源同质化、乡村失去活力、土地肥力衰竭、病虫害爆发的工业化技术所不能解决的,因而多样化的发展才是生态发展的本质。为此,张孝德提出,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方向应从实验室科技向民间乡土科技转型,从物质农业科技向风水能量农业转型,从单一科技向工艺科技、复合科技转型。
国际有机农业联盟亚洲理事会主席周泽江表示,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遵从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规律,并且不依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共生。目前有机农业时代已经来临,其特征之一是创新技术和文化,多方确保透明诚信,从产至消全面强化,共同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安全有机理念 把控发展方向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表示,安全的有机农业产品出路在健康的土壤+优良的品种+洁净的环境+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他认为,健康的土壤体系需要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指标都健康,理想的土壤状态是空气占25%、土壤固态部分占45%、水分占25%、有机物占5%(土壤生物占10%、根系占10%、腐殖质占80%)。土壤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各种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交流,通过矿物质平衡来实现养分与抗病,因此有机生物肥和矿物质肥的使用显得同样重要。他举例说,早年芬兰人血浆中硒缺乏,不少人患有白肌病,通过1985—2012年国家实施的全国土壤施硒行动,人体血浆硒提高了70%,白肌病发病率有所下降。
陈能场同时表达了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担忧,他表示,2014年4月17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镉超标率为7.0%。我国镉污染主要集中在近30年,其中35%来自大气沉降,目前每年向大气排放2180多吨镉,年增0.004mg/kg。通过对比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日本的牛奶发现,我国的牛奶有害重金属虽不超标,但每千克牛奶含镉为4.39微克,铅为33.99微克,日本分别为1.62微克和12.47微克。随着1975年以来肥料使用的增长,我国有机肥的使用量逐年降低,但粮食的单产和总产不能增长,化肥量却在增加,使得我国土壤酸化在30年间增加6倍,完全依靠自然界需要几万年才能稀释中和。因此,我国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并且急需技术支撑。
有机肥组合 好吃不减产
北京六合神州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安妮建议,从常规农业的植物营养为主转向生态农业的土壤健康为主,并以提高健康土壤即增加有机质为施肥第一目标,根据作物营养的临界期施生物速效肥,以提高作物健康为施肥前提,逐步实现生物氮肥对尿素的替代,通过矿物肥的应用,达到土壤与作物的双重稳定。
针对有机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的技术问题,朱安妮提出“有机好吃不减产”的生态农业种植中“金三角肥料组合”,即有机肥(碳源为主)、生物氮肥(氮源)、矿物肥(硅、钙、镁、钾、磷)的组合,通过长效+速效+中微量元素精准的施用方法达到好吃不减产的目标。如作物拌种的机理,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细胞中的蛋白体消亡要比淀粉快,也就是断氮时间比断碳早,所以要在断氮期前适量追施氮肥,使得苗壮。
通过大量实践证明金三角肥料组合实现了增产、增收、生态和优质。2013—2017年在河北唐山丰南区柳树镇夏新庄村,有机认证水稻种植,实现连续增产的现象,每亩实现615kg(2013)、630kg(2014)、580kg(2015)、650kg(2016)、722kg(2017)并进一步在玉米、棉花、土豆、白菜等作物里得到验证。甚至对治病虫害都有优良的表现。
国际先进理念 助力有机社区
此次大会上,来自韩国的韩莎林合作社联合会联合常务理事尹享根分享了韩国的可持续生产消费系统运行经验,他表示,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以成本、可再生产定价、最小化价格波动为原则的共同定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维护双方信任和维持农业的可持续生产,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产地体验或者帮忙农活等交流活动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韩莎林至今已平稳运行30多年。
针对有机认证费用贵的问题,大会进行了PGS参与式保障体系可行性探讨以期降低生态农业产品成本。对此,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博士唐茂芝认为,“应从顶层上认识PGS和有机认证的关系,认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PGS可以作为有机认证的有益补充形式存在,国家需要多样体的存在,通过质量保证体系来保证质量;为了传递信任需要有机认证这样一种方式存在,也可以评价或者评估的方式来传递信任;PGS可以制定团队标准到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备案,通过评估的形式来降低成本。”
据悉,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由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于2010年发起,并于2017年正式注册,是目前国内民间成立最早、参与者最广泛的生态生产者、消费者公益联盟。旨在推动可持续农业和健康饮食方式,重建人与土地的联结。(袁国凤)